犀角雕工艺已成绝响 "犀角雕"成为藏家新宠
 
 

     2006年以来犀角雕作品价格一路攀升,2006年香港春拍,一明代犀角雕双螭龙海棠形杯以1076万港元成交,同年纽约秋拍,清康熙犀角张骞乘槎溯河源带尤通款的槎杯,成交价达到1850万元,创造了截至目前犀角雕刻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犀角杯就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尤其是2000年后,价格持续上扬,市价涨了至少十几倍,而国际行情也在飞涨。

   犀角雕工艺已成绝响

    犀角雕作品如此身价暴涨,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存世量有限,且料源也十分珍罕。中国不出产犀牛,所以即使在古代,犀牛角也属于珍稀物品,多是通过进贡、贸易等渠道进入中国。犀牛角流入中国,据悉是从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开始的。

    犀牛角有非洲犀牛角和亚洲犀牛角之分,目前,亚洲犀牛已经灭绝,因此亚洲犀角格外珍罕,价值高于非洲犀牛角;而且从药用价值上说,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20倍。所以如何区分亚洲犀牛角和非洲犀牛角就显得格外重要。

   鉴别方法之一就是看犀牛角,黑犀、白犀、苏门答腊(撒马利亚)这三类有双角,爪哇、印度则是单角。印度独角犀的角,由于数量极少,价值极高,非常珍贵。三种亚洲犀角中,最长的是印度犀角,可达二十几公分,东南亚犀角次之、苏门答腊犀角最短;二是形状比较特殊,角上有纵向纹路,类似甘蔗,横断面则呈“栗米纹”,底座呈马蹄形,最适合制作马蹄杯,角的前后有“天沟地岗”;三是药用价值高,有腥味。老作品有的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也有的皮壳上了漆,但只要在毛料上摩擦就能闻到一股香味;此外,亚洲犀角质地半透明,在光照下呈玛瑙色。另外,还可以从犀牛的皮肤上进行区别,印度犀牛的皮肤上清晰可见深深的折痕,就好像穿了铠甲一样,而非洲犀牛的皮肤则比较光滑,没有折痕。

    很多人认为,犀牛角越重越值钱。一些专业藏家则认为,作为艺术品,犀牛角质地、工艺、形状同样很重要。目前市场上很多人用水牛角、黄牛角等冒充犀牛角。因此,专家指出,犀牛角底部的蜂窝纹,是其区别其他种类牛角标志性特征。

    据介绍,中国犀角雕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北京派,代表宫廷艺术,取材厚、大,表现皇室题材,工艺精美,不计工本材料;二是苏州派(包括嘉定),工巧荟萃、讲究文人气息,多取材兰亭雅集、东坡游赤壁等题材,用料次于皇家;三是广东派,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以花卉为主,用料较薄。中国历史上犀角雕刻工艺在明清达到高峰。现存的亚洲犀角雕刻作品绝大多数(超过95%)是明清时代的作品。亚洲犀角绝迹后,非洲犀角取而代之,则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大多是为了贸易作来料加工。此外,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质,还要看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笔。

    犀角杯的断代

    按造型,犀角杯可分为单柄或双柄,杯式,碗式,高足,三足,槎式,叶式,双联,水注,瓶壶等。

    按内容,犀角杯可分为素身,花卉动物,仿古青铜器题材,和人物故事风景四大类,其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其次是仿古题材的,再其次是人物风的,最后是素身的。

    对于犀角杯的断代,一般来说是先看其构思随形,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是晚明;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有复杂镂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惜材如金实用出发发展到纯粹迎合买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然而是看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相对较早(比如明或早清),足深的较晚(如乾隆及以后)。最后看色:染色成蜜色的大体上较早(比如明或早清),淡褐或褐色的乾隆为多,而黑褐色或黑色的多半是清后期作品。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

    犀角杯的四个大类中,一般来说,犀角杯的价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大小造型包浆,二是题材布局雕工,三是款。从大小而言,长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造型以槎式为最贵,花卉题材的须呈现自然美,仿古题材的须规整。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槁干躁为下。题材方面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龙,普通仿古的也最好有龙(不是普通造型的例外),人物风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雕工方面最好富于变化,既有深浮雕也有浅浮雕,龙的雕刻以龙形矫健生动为上也。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有带名家款(如鲍天成、尤通等)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便会大大提高其身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