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从1934年说起
 

 

  2008年3月7日开始到4月20日落幕的第12届休斯敦摄影节,设定“中国:转型”为主题,有意反潮流,把观察中国摄影的时间跨度大幅拉开,把中国摄影事项从1934年说起,而且给出70多年的时间来详加展现。

  顾铮

  2006年,休斯敦摄影节在北京搬用该摄影节的品牌项目“专家见面会”,为急于走出国门的焦虑的中国摄影家们作专家咨询。不料此善举却引发了过于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弹。尽管如此,但这并没有阻止摄影节的两位负责人鲍德温(FrederickBaldwin)与瓦曲丝(WandyWatriss)要把中国作为2008年第12届休斯敦摄影节的主题的决心与热情。今年3月7日开始到4月20日落幕的第12届休斯敦摄影节,设定“中国:转型”为主题,将以举办总题目为“来自中国的摄影:1934-2008”的大展,作为今年摄影节的主打内容。大展包括的中国摄影展多达十几个,共邀请四十多位中国艺术家、学者与策展人与会,更有一番热烈交流景象。

  当今中国艺术受到西方热捧,而且非“当代”不行,非“当代”没有媒介效应,势同“当代”专制。但此次休斯敦摄影节却有意反潮流,把观察中国摄影的时间跨度大幅拉开,把中国摄影事项从1934年说起,而且给出70多年的时间来详加展现,确是非同凡响。两位负责人说起,在确定主题时,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现在西方的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过于粗糙,没有耐心作仔细梳理,不关心发生与产生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上下文。因此,这次摄影节的策划动机,就是要在这方面对于世界有所提醒,展现他们自身对于中国摄影的认识与历史判断,并以此向世界提示,中国的当代摄影是如何步步走来,其间艰苦与成就可是其来有自。而且,他们眼中的“当代摄影”并不褊狭、执著于国际艺术界与资本市场早早宠幸有加的“观念摄影”,而是兼收并蓄,包容纪实与观念两个阵营的各方摄影家。两位负责人多次飞来中国,奔波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收集材料、挑选摄影家、与中国的专业人士反复讨论才确定今次摄影节主题。

  大展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一,民族志、报道摄影与宣传(1934-1975);二,独立纪实摄影(1985-2008);三,观念与导演摄影(1993-2008),四,当代视野(1999-2008)。在第一部分,展出了民族志摄影家庄学本拍摄于1934年到1949年间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影像、中共摄影家沙飞拍摄的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照片以及翁乃强、晓庄、王世龙等三人自1949年到“文革”结束时拍摄的作品。这部分作品多是为国家宣传媒介拍摄,体现了当时的宣传要求与意识形态美学观。第二部分集中介绍开放以后涌现的独立纪实摄影探索,包括了自由摄影家吴家林、吕楠与黎朗三人的作品。第三部分由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张黎策划,推出活跃于民间摄影杂志《新摄影》(1995-1996)的摄影家当时作品。第四部分展现了活泼多元的当代景观,尤其是努力拉拔女性艺术家,计有邢丹文、孙国娟、陈羚阳等多位女艺术家参展。此外,还有白宜洛、苍鑫、曾翰、姚璐、王川等新人与资深艺术家参展。摄影节还将于3月12日在休斯敦美术馆举办研讨会,邀请笔者与蔡涛作主旨报告并展开讨论互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