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
 
前言:
一个城市的艺术被过分的褒奖所萦绕,就如同过度粉饰的姑娘失去了青春的本真。
直面所有的声音,或许会让我们更理性地面对
艺术!让我们可以更加真实,艺术需要更多的声音
青岛艺术网,愿为艺术的不同声音提供一块交流平台,或许他说的很偏激、或许他说的很暴力、或许他说的很牵强,只要你说我们就会选择性刊出,艺术让我们更真实。
想说就说!体现青岛的力量
本期推出一位资深艺术人士的来稿
话说青岛当代艺术

   

    青岛这一名称来源于“小青岛”,原来是指青岛西侧的一座小小的海岛,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此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后县志中也多有记录。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中原,青岛归琅琊郡辖,秦始皇迁3万户人家至琅琊山下,秦末,田横五百壮士因不愿臣服于汉王朝,自刎于今田横岛。直至隋朝,现青岛的城阳区内设不其县城,政局较为平稳,只有三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青岛的发展。

  隋唐时期,海运的发展,青岛地域的对外贸易地位逐渐重要,出现了重要的海港——板桥镇,此时崂山道教也逐渐全盛起来,之后宋金在此对峙,又一次严重影响了青岛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这里的重要位置,贸易、军事、经济得到发展,但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缓慢。

  近代的青岛可以说是一部伴随着列强入侵的殖民史。

  1891年,清政府在此设防,称为胶澳;

  1897年,德国借“巨野教案”抢占胶澳,并于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

  1922年,因“五四”运动的压力,北洋政府收回胶澳,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此设立青岛特别市,后改为青岛市;

  1938年,青岛再次被日本强占,直到1945年国民党接收青岛。

194962日,青岛解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后逐步成长副省级城市。

1897年,德国怀着急于扩张的心情,将战舰派往中国的胶州湾,德国决心投入巨资将青岛建设成所谓的模范殖民地,百余年后,德国在这里留下了什么?

有人说2008年之后,青岛将会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城市。因为届时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帆船项目将在青岛举行。成为瞩目肯定是必然。

走进青岛,人们会明显地感到,同其他中国大中城市相比,青岛的确别有一番情趣。拥有七百万人口的海滨城市,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欧洲情调,确切地说,是德国情调。也确实有点浪漫的气息。应该说今日的青岛在中国目前也属几大“重要城市”之一。这座昔日的殖民城市现在越来越发散出自身“迷人”的气质,“奥运帆船之都”,“东方瑞士”“啤酒之都”,“中国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公众最向往的城市”,“感动世界的城市“全国治安优秀治理城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等等一系列闪耀的光环,使得这座方圆只有两万平方公里的小城市逐日成为世人关注和喜爱的焦点。但是所有这些光环的背后有一个致命的软肋,当然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有许多人就已经发现和指出的致命软肋;“青岛没有文化,没有艺术”。

翻看青岛的艺术史,自古至今,名人、大家凤毛麟角,偶尔几个人物的出现对于推动青岛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自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当代艺术的发展是相当滞后的和保守的,当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太阳社”和天主教堂“露天行动”为代表的青岛“青年先锋运动”也一度曾经非常轰动,甚至对于当时的政治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之后在政治干预,经济危机,生活、社会压力等等不利因素所迫之下,这些年轻,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要么流走他乡,要么改行,要么销声匿迹,最后所剩无几,并且孤苦伶仃的漂流,奋战于他乡,生活处境之悲惨非常人所难以想象,在这一点上青岛的文化土壤对于优秀的当代艺术萌芽的扼杀倒是又和当年的“侵略者”德国人在二战之后的国内艺术现状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大的是不同之处。战后的德国艺术一方面一直处在寻找德国自己的东西的阶段,另一方面,对于美国文化和美国军队的恐惧,对于德国作为东西战争中原子弹试验场位置的担忧,使德国努力从自己本土,从悠久的历史中寻找文化资源,以抵抗美国,增强自信。自1945年以来,德国艺术中对民族性的探索被纳粹问题所抑制,战后西德艺术家很自然地抛弃了纳粹时期的官方伪古典艺术以及东德政府所推崇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必须找到自己创作的立足点,而他们对现代艺术并不熟悉。(现代艺术被希特勒贬为堕落艺术并于1937年被禁止)。后来,他们学习巴黎和纽约的抽象艺术,汲取他国文化的精华来填充自身的不足,这种典型日耳曼民族的作风为德国艺术在世界美术之林找回了自信并获得了声誉。

当然区区青岛是难以和一个欧洲的国家相提并论,毕竟作为一个地方城市身处省会和国家的双重管辖、领导之下,它当然必须服从大局,这自不必说,只不过自80年代之后的青岛当代艺术在受创后所表现出来的集体疲弱,这确实是让人心寒,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今天看来是极大的阻碍和拖后了青岛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的还有;

首先,80年代的当代艺术在整个国家政治体制格局的调控之下全国普遍处在红色警戒时期,作为地方城市的青岛受到阻力和限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绝大部分激进艺术家为保存实力和保护自我而选择的“退隐江湖”实为明智之举,但是在进入90年代之后改革春风已吹绿大江南北,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人体绘画”热高潮的时候,青岛却因为一些在80年代受到过“影响”或看到过“受影响”的同志的结果和下场的教授和老师的退缩和软弱的病态心理的引导之下,使得刚有萌芽的当代艺术又受到了撞击,他们的保守言论和低级情趣使得青岛的“人体艺术”发展最终受限,更不用说当代艺术了。在全国艺术教育体系一片“苏化”的大环境下,青岛艺术更是视其为“救命稻草”,直至今日在青岛的艺术圈子里仍然有一大批70年代出生的人崇尚“写实”,排斥西方和国内的当代艺术,究其原因不难看出“文化传承”在其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不学,师之惰”,就此种情况再来看看德国。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于六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初期展示了创造新的德国艺术之路的可能性。他是第一个直面希特勒主义和大屠杀并将之作为先锋艺术主题的艺术家。此外,他还深深根植于欧洲文化,有着改变当下状况的明确政治设想,对于未来,也有一个全面的设计。博伊斯的态度"在恢复德国艺术的自信心"方面至关重要。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之时,博伊斯影响了大批学生,包括珀尔克, 里希特 (六十年代早期),基弗和伊门多夫(Immendorff)(七十年代早期)。他的教诲使里希特和珀尔克对绘画产业提出疑问,尽管他们并没有向博伊斯那样放弃绘画。同时,博伊斯的例子也启发基弗和伊门多夫反思德国历史文化与民族性。

青岛之前只有一所艺术类的中专学校和一所纺织类的大学,当年这两所学校里汇聚了代表今天青岛主流艺术圈的几乎所有优秀艺术家,尤以艺术中专为代表,可以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这所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对超过一个正规大学本科四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且“出成率”极高,君不见当时遍布老城区大街小巷画写生的先生和学生几乎清一色的来自于这所学校,那时家里有孩子要学艺术都以能进这所学校为荣。

随着经济浪潮的推进,教师的身份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艺术高考促成了家教业的振兴,大批的教师开始在家中办班创收,当代的艺术首先代表当代的物质生活水平,去看一场画展你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在当年“激进当代时期”是革命的,是一种以“速度”而代表的激进态度。但放在今天的“当代”你就是穷罐子,等同于“低级”,因此为了能开着车(最次也得打着的)去看画展,老师们拼了,先生们豁出去了,青岛的当代艺术圈子“热闹”起来了。家教,笔会,买卖协会会员证,卖专业课合格证,拉拢评委,不择手段地参加全国大展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的事情、事件纷纷“闪亮登场”。

某书法家在参加笔会前接到通知说写四尺宣纸大小的作品三幅,但是真正拿到经验丰富的临池高手这位老者手里的纸大概有点像五尺,因此老先生勃然大怒,罢写,说这是欺骗,主办方说是因为工作人员不懂得纸张的大小买错了,当然老先生如果愿意主办方可将五尺重新裁为四尺,或者写的时候按照四尺写也可以,毕竟这是书法,除了字以外大部分地方都是空着的,没有太大关系,老者一听更怒了,我的作品撕一个纸角都是“钱”。“牡丹画家”以其不可抵挡的“功力”横扫一切学院派和当代观念,牢牢地在青岛当代艺术最需要扶持的时间里在当代的土壤上插上了一把“古典和时尚,双重功力”相揉的利剑,并且“杀人”于无形之中。其作品良好的“卖相”使得当时全社会刮起了一股“牡丹风”,社会收藏的风气也使得更多的“西画”艺术家“弃油从水”,或者是脚踩两只船,到现在青岛“当代”艺术圈子里面仍大有人在的以善画“古典”的国画和“当代”的油画为荣。当然在西方人看来我们这些现象都是中国的,本土的,也许他们并不惊讶,但站在推动和提升青岛艺术的发展层面看来,世俗的物质追求和低级利欲的诱惑使得更多的艺术家放弃了对艺术理想的崇高追求而急功近利的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创收和创效”大潮中去,其实这是对于青岛当代艺术所做出的最混蛋、最消极的事情。

但凡事情的发生必然会有一个原因,到今天经常听到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大谈特谈青岛没有艺术,没有文化土壤,文化沙漠等等,那么真正为这块沙漠添一棵草的“园丁”又有几人?都说青岛人杰地灵出人才,我们会经常看到青岛帅哥、靓姐、靓嫂出现于《新闻联播》,维也纳或者梅纽因或影、视、歌坛等等,但是我们的艺术呢?有人说:青岛当代艺术连山东省都出不了,更不用说全国了,但是有谁把青岛当代艺术推向全国了?有谁一起努力将青岛的艺术当做品牌去打造了?这时青岛人的“小哥”脾气哪去了?青岛有部分“艺术家”不像典型的山东人那样憨直、豪气和执著,也更谈不上像邻邦上海人那样精明、圆滑和勤恳,他们是一群非常另类和独特的“北方人”,好像更多地是在被殖民,同化,混居之后的集多种基因于一体的“变异产品”。在这座城市里可以出现三家几乎生产同一产品的全国名牌厂家,可以出现极其没有文化品位却始终自觉其美的橡胶业巨头,可以出现不懂服装设计、经销理念的多家大型服装厂,当然也就可以出现以画商品画闻名于世的艺术院校的院长,更不用说那些以搞“学、研”为幌,假借推动青岛“当代艺术”的“伪学问人”人了,他们买名逐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然这批人也许已经看到了青岛当代艺术的软肋,但是他们居心叵测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社会中的“小我”地位如何确立,自己是否可以通过官本位的移花接木而实现“自我经济价值”的体现。以前几年的青岛水彩届为例,自2001年至2006在这5年的时间里青岛水彩在全国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是这背后也确实有许多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花钱买评委拿取大奖实为自己评职称晋级铺路。从山东某地调任青岛某大学的艺术学院院长,其身兼艺术学院院长和全国评委双重身份当然还兼任市里面的某些政治身份,可谓权高位重,其人自出道即得到青岛艺术圈子的全力认同和扶持,按理说回报吃水之恩当属常理,因此在此种心态的驱使下,青岛的艺术圈子又开始“动”了起来,正赶上全国美协一统江湖的盛世,更多的艺术家这次选择的还是“弃油从水”,而且一发不可收,他们以为由此可以得到这位院长的“涌泉回报”,对于自己的仕途也必然会有好处,但是本着先扫自家门前雪的原则,院长当然还是先考虑自己学院的“学科建设”问题,因为他也需要在钓鱼台上多“稳坐几年”,而不是和一些“没用的社会画家”打成一片。当然这之后据说还真因此而出现了“打”和“损”的圈内传闻。最终此领导现在是深居简出,不闻不问,青岛艺术圈又开始归于“冷静”,青岛艺术家又开始茫然地等待着“第三次浪潮”的出现,并且先前花了血本的脑筋灵光的“腕”们在通过“努力”换来的“大奖”之后,其结果是除了本地的卖根雕、缅甸玉、假红木的文化市场的文化贩子买了他们几张画之后就变成了“出了青岛就没有人知道了。”的纯地域性画家了。

事说到这,看官可能已经略微有点明白了,青岛当代艺术的混蛋不是青岛当代艺术家的问题,主席说:大海航行靠舵手。火车跑得快,还得头来带,为什么外地市的当代艺术会迅猛蓬勃的发展?为什么一个每年游客突破1500万并且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递增的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欧陆情调自居的海滨城市,在艺术层面的建设上会有着如此滞后和苍白的表现?究其原因青岛当代艺术圈共性凸显的是一种自古延续下来的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念,也是现、当代艺术所极力摒弃的个人作坊似的小“我”意识,青岛当代艺术要想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直至成为城市文化品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扬弃小“我”意识。发扬“集体观念”。并且,更为丑陋的另一层面是人为产生的 “划帮分派”和占山为王的“排他”性作风也在其中做慫,这种畸形的意识理念在目前的一些“官方的”艺术机构中表现的极为突出,使得本已举步维艰的优秀青岛本土艺术家在深受其苦之后不得不“败”走他乡,另寻出路。因此最终对于当地艺术的发展和推动效果也是极为消极的,真正的“高处不胜寒”是打败所有对手之后的快感,而不是“斩尽杀绝”之后的凄凉,这种心态在某些当权者的极端推动下已经严重阻碍了青岛当代艺术的发展,即便部分留下来的艺术家,因为没有社会大环境提供的良好的土壤,也正在面临枯萎的危险,当然即便所谓的发展也是和时代脱轨的。有人说青岛的油画水平总体弱,实际上水平弱的背后不正是整个人脉资源薄弱的体现吗?当北京、上海冒出一个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时,我们的先生或艺术家就会直接“拿来主义”当然最后他们也决不会忘了标一个高价。其他画种亦是如此!究上所述更不用说当真正参与到当代艺术大潮里他所表现出的那种疲软了!

实行开放改革以来,中国的沿海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以令世人震惊的速度迅猛发展。一位曾到过青岛的德国游客表示,在老城区或八大关一带漫步,恍惚之间有时会感到,自己已经回到了北海边上的故乡汉堡。德国建筑史学家林德在一份论述青岛殖民时期的建筑的专著中有这样的文字: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在青岛得到了相当好的保存,而相比之下,德国境内的同期建筑因翻新改造和战争破坏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在青岛高速发展的今天,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的“欧洲城”,作为一个整体,要比德国更加具有德国风味。看过这段文字之后肯定很多的青岛人或艺术家会陶醉其中,为我们生于这样一座“欧式”的城市而感到骄傲,但事实是,当你在德国的任何一个小镇漫步时,你会深刻地感到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我们的城市是真的病了,他得了骨骼病,精神病,原因就是出在我们的文化理念上,当你站在欧洲任何一座高山上放眼望去时,他们城市的脊梁是笔直的,但是当你站在中国的或者我们的城市高山上望去时我们城市的脊梁甚至整个的躯体已经被不健全的体制和官僚作风肆意的蹂躏的面目全非,七扭八歪。德国人忽悠我们说我们的城市比他们更有德国味,真正到过德国的中国人他们会认同中国的哪一座城市比德国的还德国吗?1993年开始,为了适应经济及人口发展的需要,青岛东部建起了新城区,这里街道宽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是,大多数市民还是对红瓦绿树,欧式风情浓郁的老城区情有独衷。据说,前年连日暴雨,新城区的下水系统几近全面瘫痪,而在老城区,德国建筑师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统,竟运作正常。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和艺术?其实已经在城市的基础文化建构中默默地做出了回答。

如果说,德国历史遗迹在青岛随处可见。那么,就总体而言,在青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德国却并再也没有扮演相应的角色。德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但其首选落脚点,一般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德中两国间,至少有几十对姊妹城市,而偏偏青岛这样一座同德国有着渊源历史关系的城市,却依然没有德国的伴侣。目前在青岛投资建厂的客商,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一点,令青岛官员感到遗憾和尴尬,他们非常希望,德国的企业家们能尽快发现,在青岛,他们将会找到重归故里的感觉,但是也许官员还有一点没有注意到的就是,今日的德国除了治工业权之外,还在治文化权。我们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赶美超英”成为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完成了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但是往四周一看,英、美仍然还是经济超级大国,财富仍然还是掌握在他们手里,今天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广义虚拟经济这一新型经济理论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德国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有着众多世界顶尖级的企业,青岛这方面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但是如果财富的定位是以钢铁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为主导的战略思想的话,那么用今天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来看它就是太落后了,放在今天青岛的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建设上也就更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今天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经济时代,在“牡丹”时期一张画是不会拉动GDP的增长的,但是在今天一张画就可以拉动城市GDP的增长。德国人现在拥有的更多的是他不同产品所创造的巨大的实体经济市场和他更加巨大的以世界排名从第一到前几名的优秀的当代艺术家、文学,音乐家以及德甲这样的为满足心理需求而产生的虚拟经济市场。

作为08年的奥运举办城市之一,近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的艺术活动带来了新的蓬勃生机,因此在大的形式背景下青岛也更应与时俱进,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多角度、多层面的关注青岛当代艺术的发展。各种当代高水准的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对于更好的搭建一座宽泛的中、西方当代艺术平台,让大众了解本土艺术和国际间艺术的风貌和现状和差距,更进一步了解当代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从而递进、改变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将会起到极其深远的意义,对于盛世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和谐经济社会的建设也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